爱新觉罗米

UX设计师,工作过的地方:
阿里淘宝UED、腾讯ISUX设计中心、猎豹CMUX设计中心、美团点评UED

喜欢旅行,走过10个国家,国内16个省
喜欢书法、红楼梦、文物、古典艺术
目前在筹备一本生活方式独立杂志
——————
设计公众号:MonoFlow生活

设计中的高级感

中午和几位设计师朋友去吃火锅,经过一家甜品家,发现装修的很特别,是一种克制的性冷淡风,同事说,它家的装修很『高级』,觉得形容的挺贴切。高级这个词,已经记不得是最近第几次听到了。最初接触这个词,应该是看爱上超模的综艺,评委们有一种审美标准,就是『高级』——一种不可名状的美感,比如这样...




类似上面这些面孔,在大众审美中,可能觉得并不美,甚至比较丑。但又足够特别、有辨识度、装扮起来走在T台上可以很国际、异类,表现出女性独立、强硬的一面,所谓的“国际脸”。

说回到甜品店,我们走过以后,又经过另一家甜品店,我和同事说,这家店位置很不错,但不知道为什么,就没有一次想走进去。


这家店面的装修类似这样,有一点韩式zakka风格,前几年很流行,淘宝上这种居家风格的物品很火爆。可是目前也逐渐从时尚风潮的视野中淡出。

思绪飘忽,回来的一路上一直在想,大众审美总是在变,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

从整个世界来看,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,越是落后贫穷的国度,越是喜爱亮丽、繁复的色彩与花纹,例如非洲、印度。



而相反的,越发达的国家,反而更青睐简约、淡色,例如北欧和日本。



在日本京都的街道上,常常看到穿艳丽和服走过的游人,但其实本地居民穿的和服是以素雅为美的。他们认为太过艳丽的颜色是反自然的、人工创造的颜色。


而饱和度更低、淡雅的颜色与自然更接近。

也许,决定审美的背后,还是『经济』这只无形的手。

在经济落后的国家,人们缺少的是『丰富』,人们想要更多,更多色彩、更多花样、更丰富的层次,这些可以让人们有『拥有感』,

而随之对应的物品设计,也在努力的这样表现,恨不得从货架上跳出来,彼此争夺着人们的眼球。

而经济发达的地方,人们已经拥有足够多,内心中追寻更多的是:我需要什么?我是谁?我可以不要什么?人们需要沉下来,从丰富而冗杂的环境中跳脱出来。

对于这样情感诉求,更『努力』『主动』的物品,反而会让人们感到焦躁、害怕,因为可选择的已经太多太多,反而使得人们想要抽离。

诸如像是无印良品这类存在感弱、轻盈、回归本质的物品,反而受到人们喜爱,品牌传递给人们的是一种满足、沉静。让人们在认知上改变对商品的态度,从『我要更多』变成『这样就好』。

以上是从经济角度来看对各地审美差异的影响,然而,如果说经济因素是影响审美的唯一原因,绝对是片面的。

我相信地缘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由,例如非洲、印度、东南亚等近热带的地区,自然环境中的飞禽走兽颜色更加艳丽、世界更加五彩缤纷。人们眼中看到的、接触到的、感受到的就是一个色彩丰富的世界,进而映射到人造物上,也反应出同样的特质。

而北欧、俄罗斯等地,雪季更长,大自然更多的是以一种白、灰色系存在,同时处于这个环境中的动植物,会进化的使自己的保护色与自然更为接近。因此,当我们谈论起这些地区,想起来的画面,也是淡雅、冷静的色调。

从这个角度,我们说一个地区的审美要比另一个地区高级,显然是不公平的,然而,审美的问题归根结底依然还是能够反推到经济上,恰恰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发达,使人们随之崇尚它们的审美,进而谓之高级。

那么一件物品、一种环境、一个人,究竟是什么因素会让人觉得他们是高级的?

个人觉得有两个因素使然。

1.简单、克制。2.特立独行、自信

对于简单、克制,很早就有这样一本书流行——《简约至上》,每当PM要我向他们推荐一本设计相关的书,通常我都会极力推荐这一本,然而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去读。

至少在平时的工作中,遇到的有简约思想的PM少之又少。

一个成熟的产品可能会有多个模块,每个模块会有对应负责的PM。这样会导致每一个人都会关注到自己所负责的模块,想要尽力的让它更明显、数据更好,做的更强。

然而这样往往就会导致整体的不和谐和复杂。

就像一件衣服,袖子、领口、前襟,后背,每个部分让不同的设计师去做,而且最终还要根据这些设计师每个人的成品来评判他们的工作,那么可想而知,最终出来的整件衣服会是何种模样。

而穿衣服的人,并不会单独的去想,这件衣服是袖子好还是领口好,而是用整体的眼光去判断这件衣服的。

产品也是一样,每一个部分都在互相内部争夺用户的注意力,最终给用户的整体印象就是一个耗费注意力成本的东西,如果用户还有其他更简单、快捷的选择,那么就会毫不犹豫的离开。

每一次产品的需求会上,每个模块的负责人都会提一些需求,这些需求是在做加法。然而我曾听到这样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例子,某个产品,在不断的做新功能迭代的过程中,留存持续下跌。产品负责人决定不再做任何新需求。结果过了一两个月,什么新优化都没做,结果数据反而回升了...

做加法总是比做减法要更容易的,通常面对一个几年的老产品,往往很难去优化,即使是一点点改进,都会遇到层层阻力,有可能是来自收入、或是已经打好框架所付出的开发成本、或是根据历史经验已经迭代多次,大家失去了再优化的信心。

而每个部分都在大声叫嚣的产品,就像一个充满廉价、推销的商店,让人觉得购买是一种施舍,是在损失而不是得到。

大胆的设想,何时可以有这样的需求会形式:每个PM不是提新的需求,而是要提出削减一个功能。做减法,也许可以让产品更健康也说不定。

而特立独行、自信。指的是是否可以勇敢创新、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,而不只是跟在他人背后亦步亦趋。

再看网红界,怎样可以博出名?肯定是要做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尝试,无论是好的、坏的,只要足够怪、不同看,就可以博人眼球,迅速成为焦点。

产品设计也是一样,年轻用户求怪、求新。如果仍是中规中矩的学习他人,做些所谓微创新,也许离登上榜单还有很远。

模特在T台上,看的不只是脸,而是整体的气场和识别度,让人过目不忘是一种本事。在气场面前,网红脸弱的不懈一击。

做产品应该就和设计衣服是一样的道理吧,高级订制,即用心的去理解穿衣服的人,也就是用户,领会他们本身的诉求,想要通过这件衣服抵达的内心苛求,然后量体裁衣,足够特别,在市面上找不到替代品,令人记忆深刻。

评论
热度(4)

© 爱新觉罗米 | Powered by LOFTER